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名,其死亡率位居第2位。
结直肠癌可以说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确诊结直肠癌约42.9万人,因结直肠癌死亡达28.1万人。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肠道菌群几乎影响着我们身体的方方面面,小到头发丝儿,大到五脏六腑。一旦菌群失调,肠道必然首当其冲。

结直肠内含有约3万亿个细菌。肠道菌群在人体消化、代谢、免疫等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被称为人体的另一大“器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pks+大肠杆菌、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等肠道细菌可以产生毒性物质,诱导肠道慢性炎症,并促进肿瘤细胞免疫抑制与免疫逃逸,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饮食习惯对结直肠癌的影响
饮食习惯对肠道菌群有重大影响。高蛋白脂肪和低纤维的西式饮食人群,肠道菌群相应地以拟杆菌属等为主;而高膳食纤维、低脂肪的非西式饮食人群,肠道菌群相应地以普氏菌属、密螺旋体属等为主。这些特点与西式饮食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普遍高于非西式饮食人群这一事实相符,高蛋白脂肪和低纤维饮食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发病高危因素之一,西方化饮食带来的肠道菌群改变和菌群多样性的丢失可能是其重要原因。
肠道菌群参与肠癌诊断和免疫治疗
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及团队在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发表的一篇综述中论述了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研究发现,菌群平衡对肠道健康至关重要,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基因毒性介导的遗传变异、致癌信号级联传导、炎症、促使免疫逃逸、营养组分变化等,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研究也证实,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的诊断、预防和免疫治疗等方面具有潜在作用。科学家们正在继续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肠道菌群,比如开发靶向微生物疗法作为结肠直肠肿瘤的化学预防剂或是化疗和免疫治疗的辅助剂等等。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CRC的发生
肠道细菌能否用于预测早发结直肠癌?
每种肿瘤类型都会形成其独特的菌群。多项研究发现,结直肠癌年轻患者与年长患者的肿瘤菌群可能存在差异。
在发表于《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公开、经整理的1394名患者(701名结直肠癌患者和693名对照组患者)的元基因组数据。根据建议的筛查年龄,结直肠癌患者被分为三个年龄组:50岁以下、50-65岁和65岁以上。在检查他们的粪便菌群组成时,研究人员发现,50岁以下的早发结直肠癌患者中,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和史氏甲烷短杆菌(Methanobrevibacter smithii)的数量有所增加。而在发表于《eBIOMedicine》的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检查了克利夫兰诊所2000年至2020年间的电子病历,包括了136名在50岁之前被诊断出患有结直肠癌的患者和140名在60岁之后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随后,他们对这些患者经手术切除的肿瘤样本进行了检测。他们发现,早发结直肠癌患者中,阿克曼氏菌属(Akkermansia)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含量更高。研究人员指出,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探索将这些细菌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从而更早地诊断和发现早发型结直肠癌。肠道微生态制剂对肠癌患者的潜在益处
研究表明,健康人群服用肠道微生态制剂2周后,其排泄物中的双歧杆菌和嗜酸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增加,而有害的肠球菌明显减少。即使是老年人,服用肠道微生态剂4周后,其机体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增强,促炎因子减少,肠道菌群趋于正常。可见,肠道微生态制剂对调节体内肠道菌群有用。
另外,腺瘤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腺瘤产生的重要因素。通过服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增加体内有益菌,使得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增加,产气荚膜杆菌减少,改善了肠道屏障功能,从根本上增加肠道的免疫能力,从而防治腺瘤,防治大肠癌。肠道微生态制剂防治大肠癌的机制: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失衡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肠道微生态制剂能够很好地调节肠道菌群,抑制有害菌,增加有益菌,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肠道微生态制剂还可以通过调节肠黏膜免疫、抑制致病菌定植与繁殖、修复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这3大机制来阻断肿瘤相关信号通路,从而预防和治疗大肠癌。
近年来,爱生生命在长寿科技领域深耕细作,并在肠道菌群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且获得了优秀的科研成果,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肠道微生态产品及菌群移植产品中,为人类健康长寿、早期疾病干预和抗衰老提供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
其中,爱生生命在肠癌筛查领域的一项研究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称:一种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及其筛选方法和应用,专利号:ZL 2021 1 1043179.5),此研究成果为探索肠癌早筛、早诊提供了新视角和方向,该研究未来可用于肠癌早期筛查,进行肠癌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肠癌或癌前病变,起到早诊早治和预防的作用,进而改善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辅助提高治疗效果。
近日,爱生生命又一长寿科研成果取得新进展——长寿人源功能菌株(抗肿瘤)罗伊氏乳杆菌A21099荣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称:一株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罗伊氏乳杆菌A21099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22 1 1601697.9 ),此菌株已达到食品级标准,可制成发酵乳、肠道微生态制剂等产品,也可用于辅助性治疗初期结肠癌,为预防结直肠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癌症恶化风险和提高癌症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爱生生命自主研发、生产的长寿科技产品目前已上市20余种。研发生产的功效性定制肠道微生态产品,采用高度精准的肠道微生态产品定制技术,为广大用户提供极其个性化的健康调理方案。
个性化健康长寿管理,有效预防疾病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爱生生命的肠道菌群健康状态精准检测采用了新型的肠道健康检测和评估技术,仅需5g粪便,基于肠道菌群结构特点,结合NGS测序平台、爱生长寿大数据和AI算法,预测肠道菌群状态,评估人体潜在疾病风险,帮助实现健康长寿目标。爱生生命长寿会员享有专属长寿健康管家进行1对1(专业的健康管理师)提供专业、及时的健康长寿管理跟踪、指导、建议,为后续进行针对性干预,从而有效实现健康长寿。
【1】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制订专家组. 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8, 21(10):6.【2】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J]. 中国肿瘤 2021年30卷1期, 1-28页, ISTIC PKU CSCD CA, 2021.【3】Gut microbiota in colorectal cancer development and therapy,Chi Chun Wong,Jun Yu,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2023-05-11,10.1038/s41571-023-00766-x.【4】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prevents anastomotic leak to reduce local implant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after surgery,Roy Hajjar,Manon Oliero,Gabriela Fragoso,Ayodeji Samuel Ajayi,Ahmed Amine Alaoui,Hervé Vennin Rendos,Annie Calvé,Thibault Cuisiniere,Claire Gerkins,Sophie Thérien,Nassima Taleb,François Dagbert,Herawaty Sebajang,Rasmy Loungnarath,Frank Schwenter,Richard Ratelle,Ramses Wassef,Eric De Broux,Carole Richard,Manuela M Santos,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23-11-27,10.1158/1078-0432.CCR-23-1601.【5】Modulating a prebiotic food source influences inflammation and immune-regulating gut microbes and metabolites: insights from the BE GONE trial,Xiaotao Zhang,Ehsan Irajizad,Kristi L Hoffman,Johannes F Fahrmann,Fangyu Li,Yongwoo David Seo,Gladys J Browman,Jennifer B Dennison,Jody Vykoukal,Pamela N Luna,Wesley Siu,Ranran Wu,Eunice Murage,Nadim J Ajami,Jennifer L McQuade,Jennifer A Wargo,James P Long,Kim-Anh Do,Johanna W Lampe,Karen M Basen-Engquist,Pablo C Okhuysen,Scott Kopetz,Samir M Hanash,Joseph F Petrosino,Paul Scheet,Carrie R Daniel,EBioMedicine,10.1016/j.ebiom.2023.104873.